S__10977284.jpg

跟著小白老師還有瑋瑋老師上了步道課兩三年,期待海科館這堂課好久啦,

這堂課時間比較長又要下海,限定六歲以上小童參加,等著等著哥哥今年終於能來參加啦~~ 

 

S__10870853.jpg

跟之前會濕背秀的任何一堂爬山步道課相比,這堂課真的是太太太輕鬆啦~ 

可以在基隆的海洋科技博物館吹著涼涼的冷氣,免爬山免流汗,傍晚時分再下潮間帶去觀察海邊生物們~ 

S__10870852.jpg

本來以為哥哥會超期待下海行程,沒想到他竟然....!!! 

S__10870805.jpg

正值炎夏,出遊爸媽們應該首選室內型展覽館吧,基隆的海科館,哥哥小時候也來過幾次,

但是老實說,這種展覽館有專業的老師講解真的差很多,尤其是孩子們很多時候只想在那邊摸那些可觸碰互動的器材,

雖然有每個字都是中文的解說牌,但有些專業知識,文組媽媽如我真的無法解釋出來。

 

這堂課是雙師授課,海科館這堂課應該也能算是兩位老師的主場了吧~~

海洋生物組的瑋瑋老師,之前在大湖公園的課時就感受到他對魚的熱愛,沒想到老師竟然會暈船,這樣下海真的是太偉大了吧!

台大海洋所畢業的小白老師專攻海洋地質,地震時會很緊張家裡的神秘礦石們~~這周小白老師有事所以由糖果老師代課~

 

S__10969108.jpg

話不多說,先送上一張認真玩手機的媽媽,

欸不是啦,我是在用手機筆記本紀錄啦,

從來沒想過我的生物知識在畢業之後還能跟著孩子們一起成長哪! 這堂課媽媽的知識又增加了呢! 跟著照片跟筆記一起回顧這堂豐富的課程吧~~

 

S__10969110.jpg

這堂課是在室內的場館,為了有更好的上課品質及不干擾他人,大家都戴上耳機聆聽瑋瑋老師動人又溫柔(?!)的聲音吧~
 

國立海洋科技博物館前身

原來看起來氣派新穎又大氣的海科館,前身是亞洲規模最大的「北部火力發電廠」,曾經是推動台灣工業化之重要基礎電力設施。

1983年北火除役後,1997年才被規劃整建為海科館,於2014年正式開幕。

S__10870820.jpg

難怪館內外會有許多大型的建築結構,原來都是以前北火的前身哪!

BTW 這附近每到假日就非常熱門,要來上課的話,停車場務必預留半小時以上的找車位時間喔~~

 

S__10870838.jpg

 

海洋環境廳~黑潮是黑色的嗎 ?

台灣是個四面環海的海島型國家,而我們對於所處的周遭環境又有多少認識呢?

S__10870850.jpg

這個亮亮的燈飾,原來是在模擬黑潮的速度,老師帶著孩子們跟黑潮跑一遍,黑潮的速度真的很快呢。

S__10870849.jpg

黑潮的黑並不是因為髒,反而是台灣附近最乾淨的洋流,因為陽光照下後可以通透到顏色較深的海底、深水區,

因此顏色才會較附近的海水深,而且溫度相對比較溫暖,在碰觸到宜蘭外海的海底山地形後,形成相當重要的漁場。

 

台灣周遭海岸地形,從海岸邊的垃圾來看世界的洋流、哪些地方會形成漁場,都在瑋瑋老師幽默又有趣的介紹中增加知識~~

S__10870848.jpg

接著換糖果老師接棒介紹潮間帶生態,這一區模擬的潮間帶地形和濕地景色中,逼真的造景讓孩子們下海前可以先認識潮間帶生物~~

S__10870846.jpg

藤壺,頂部像個小火山口,實際上的本體是住在火山內的甲殼動物,會伸出觸鬚抓「浮游生物」來吃;寄生在鯨魚身上的藤壺會比較平口,潮間帶看到的話小心割傷別碰哪~

S__10870845.jpg

不過我想問有強者吃過嗎? 聽說是平民的龍蝦,到底什麼口感哪? 哈哈~

 

彈塗魚求偶時用跳的,跳得越高的越能求偶成功

S__10870843.jpg

說到濕地課,想當初生完妹妹,強勢回歸 (?!) 一打二步道課的第一堂課就是獻給瑋瑋老師的八里挖子尾濕地了,

那一條步道走起來很平坦輕鬆,嬰兒車也OK,請大家再去跟瑋瑋老師敲碗加開一起去看水筆仔跟螃蟹~~~ 

 

B4CB27C9-71D8-4536-B9DF-BA152A60EA93.jpg

糖果老師請孩子們找找這裡有很醜的魚,右上角咖啡色,幾乎要跟石頭融為一體的石狗公,

S__10870842.jpg

我忍住了在心裡小聲回答 : 「我知道~我知道,我上禮拜有看到他,就在我們去附近的海港餐廳桌上,很醜可是煮湯很好喝呢~ 」 (呃呃呃~☆親子步道課☆ 夏天就去有冷氣的基隆海科館跟潮境公園的潮間帶

S__10870841.jpg

 

 

頭頂上的這隻鯨鯊,該怎麼分辨是鯨魚還是鯊魚呢?

S__10870840.jpg

答案是:看尾鰭。

S__10870839.jpg

如果尾鰭直立的是魚類,

如果尾鰭平的是鯨豚,是用肺呼吸的哺乳類。

鯨魚跟鯊魚,雖然都有魚,但是鯨魚是世界上最大的哺乳類,不是魚類喔。

 

海洋科學廳,一起探訪海洋研究的世界。

人類對於深海和外太空的認知,對於深海我們知道得實在是太少了,於是讓海洋探測充滿了神秘的魅力。

S__10870835.jpg

瑋瑋老師先帶大家來看看台灣知名的海研五號,是台灣第四艘海洋研究船,為2,700噸級,曾經是海洋研究者夢寐以求希望能上船搭乘的研究船。

海洋研究船最重要的就是船尾的A架,從這裡會投擲許多重要器材,比如說採集海水的採集桶。一丟都是好幾萬元,最怕就是撞到礁石,收集失敗。

S__10870834.jpg

這艘不管是在海洋研究或是軍事上都充滿意義的海研五號,在下水僅僅三年後,因為天候因素觸礁後,又因船隻的三台備用發電機都失效,

這艘台灣最大的海洋研究船不幸沉沒於澎湖海底,也造成兩名研究人員罹難。這個不幸的事件,不但是海洋研究的一大扼傷,也是人民納稅金的一大損失。

不過目前已有另一艘海洋研究船,補充在文末喔~~

 

S__10870833.jpg

海洋研究者最興奮的一刻 : 在台灣周遭海底挖到<可燃冰>,可以燒的瓦斯,堪稱是未來世界的能源替代品。

S__10870832.jpg

黃色的這艘「ROV水下無人載具」,是全台僅十人會用的無人操控潛水艇,是目前探測深海的水下機器人~~

 

前陣子還有個非常轟動的事件,<泰坦號潛水器事故>,不曉得大家知道嗎?

有五名乘客,搭乘小型潛水器欲前往深海參觀鐵達尼號遺跡,

乘客中包含了該潛水器公司的營運長,以及世界超級知名的富豪,但不幸下水後不久就失去聯繫,而後已確認潛水器本身發生了內爆,成員全數罹難。

這個事件我追了好幾天,本來以為是個很大的潛水器,畢竟富豪花了好幾百萬搭乘,應該很追求安全性吧?

後來看到內部空間照實際僅僅是個連站立都無法,僅有簡易馬桶的空間,真的是不敢想像。

該說是人類對於深海的神祕充滿探險的熱情嗎? 但人類對於深海和外太空的認知,深海由於充滿壓力,反而更不容易了解。

 

S__10870831.jpg

瑋瑋老師手拿著有小白老師落款(?!)放入深海中實測的寶麗龍杯,跟孩子解釋深海的壓力會讓物體如何受到擠壓變扁~

而有時候漁民撈到一些形體怪異的深海魚類,為什麼撈上岸後身體會爆破就是因為從壓力差異。

 

人類對於深海跟宇宙的了解哪邊比較深入?

猜猜看多深以下算深海呢?

S__10870830.jpg

深海定義為陽光無法照射到的深度,就算是深海,一般來說大約200公尺以下就是無光區。

人類潛的極限大概100多。地球最深的深海約11000多,比喜馬拉雅山8000多還深。

魚類生存到最深大概8000多公尺,再下就是外殼硬的生物。

 

S__10870829.jpg

頭頂發亮的其實不是燈籠魚,頭上有燈的是鮟鱇魚,生活在沒有光的地方。曾經網購買過一次,收到本體時有種驚嚇十足的醜跟可怕....哈....

深海還有一點一點白白像雪的東西,叫做「海雪」,名字很美,但其實是死掉的動物腐肉。

 

S__10870828.jpg

藍色可以照到最深的地方。所以深海的魚類大多是紅、黑、白三色,因為容易隱藏。

 

地球生命的起源來自於海洋,而神祕的黑煙囪蘊藏著生命的起源。

S__10870827.jpg

紅白相間像水管的是「管蟲」,「深海生態系」的生產者之一,

體內的共生菌可以利用硫化物、可燃冰等有機物轉換為生物能利用的能量,讓管蟲生長,再提供其他海底生物食物。

2AE252EA-5D23-4B7D-BC1B-AC400AAE7686.jpg

海底火山會冒出一根根<黑色煙囪>,管蟲不怕熱可以靠近吸收能量,摸起來像石頭,有放射性元素跟黃金,可以提供海底生物能量,

臺灣東北海域也有存在神秘的深海黑煙囪。海底火山會隨著板塊移動而改變岩漿裂縫的位置,黑煙囪也會隨之消失,因此海底熱泉生態系並不是永遠固定存在的生態系。

S__10870826.jpg

而大型的動物死亡後, 會經過四個時期,繼續再次提供海底生物養分。

腐食期 → 骨食期 → 化學合成期 → 骨礁期  

骨礁期的最後,骨頭中已沒有什麼營養,便成為「海百合」的固著處。

S__10870824.jpg

 

 

時下流行的具足蟲拉麵~你敢嘗鮮嗎? 

S__10870821.jpg

前陣子突然很流行的恐怖拉麵,上面那隻其實不是「大王具足蟲」,因為台灣周遭海域沒有,而是「詹姆斯巨足蟲」,

S__10870823.jpg

千萬不要吃,因為牠專吃深海的大魚屍體,身體卡了很多重金屬,很像很臭的蝦子。

具足蟲除了腐食維生之外,有些種類的具足蟲則是採寄生,住在大魚的嘴巴裡面,吃掉魚的舌頭後取得舌頭的功能,叫做「魚虱」

這些具足蟲其實是常見的漁港的下雜魚成分之一,捕捉上來後常也會跟著磨成魚粉,做成動物飼料、寵物飼料。

 

好了,海科館室內部分意猶未盡的要結束了,終於要前往潮間帶了。

S__10870819.jpg

港邊的船掛著很多燈的,是夜間出航的船,以燈光吸引魚群靠近,船頭備有超長魚叉跟固定的鐵拖鞋,是專門用來叉旗魚的位置。

S__10870817.jpg

潮境公園這邊有些範圍是屬於保護區,千萬不要亂闖阿~ 老師帶我們去的當然是相對安全的區塊,觀察到的生物一樣都不帶回家喔~

S__10870816.jpg

常見的很多洞的就是冬天冷死沖上來的珊瑚礁。

 

到潮間帶務必穿能夠包覆的鞋子,母子一起穿上迪卡儂的水陸兩用鞋,準備下海啦! 

S__10870815.jpg

兇猛「酋婦」蟹,巨大的鉗子會夾傷手,務必小心~

S__10870811.jpg

蟳的肚子圓的是女生,尖的是男生。

S__10870810.jpg

馬尾藻褐藻,是海洋中的熱帶雨林,不好吃。

S__10870808.jpg

看起來平凡無奇的這顆螺,他就是非常危險的「芋螺」,身上有毒液,被咬到的話30分鐘可能會死,芋螺身上的毒素是目前已知的動物毒素中對人類最致命的之一。

S__10870806.jpg

看到這顆螺,記得不要摸不要碰阿~~~

老師在說你們要聽阿!!哈哈 

S__10870807.jpg

扇蟹由於背甲形狀像是小美人魚的泳衣的扇貝造型,因而得名<扇蟹>。由於體內常有毒素,這類的扇蟹不可食用。

53AE2B6B-5908-4951-B181-F1CD44242AF8.jpg

走著走著,覺得哥哥怎麼一直往岸上走去,原來他念著不想要腳踩到水,(?!)

S__10870802.jpg

S__10870804.jpg

想要跨過沙灘到另外一邊時,發現自己被海蟑螂包圍,崩潰求救媽媽... 

對了,瑋瑋老師有說海蟑螂其實不是蟑螂,因為牠有14隻腳,我個人是不想細數啦哈~

 

最後,基隆海科館這堂步道課通常只在暑假開課,

很感謝這次的瑋瑋老師跟糖果老師幽默有趣的講解,媽媽跟孩子的知識都增加了!

在潮間帶時還幸運的遇上了彩虹~~ 

很怕誤人子弟有請老師幫忙修正過文章內容,如果有不夠通暢之處,那就是媽媽文筆不好~~

有機會務必帶孩子找老師們上課絕對更有趣的~~~

8816DAE7-19B6-453E-B03B-68263F6C756A.jpg

 

如果對步道課有興趣的話,大力推薦跟老師們一起帶著孩子走向戶外,在大自然的教室中學到的知識比課本上來的深刻又有趣啦!! 

課程相關訊息及報名方式請留意老師們的粉專喔~~  跟小白老師玩著學 

近期瑋瑋老師也有開放部分單堂課程可以報名~~  瑋瑋老師的撒野記事錄

九月開課ing,有些我們有上過喔~~

一打二扛妹妹一起上山的虎山溪 

嬰兒車全程也OK的鶯歌孫龍步道

 

//////////////////////////////////////////////////////////////////////////////

<台北士林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的展覽補充>

IMG_4633.jpg

後來帶孩子們到科教館時,發現 TORI國家實驗研究院台灣海洋科技研究中心 的展覽中,也介紹到了黑煙囪和海洋研究船,

IMG_4634.jpg

現在國內最大海洋研究船 勵進 Legend 啟用剛滿兩年,

跟現場人員詢問,這艘船是否就是取代海研五號的角色,被稱讚 : 「哇~ 媽媽你很有概念喔~~~」

真想大聲說 : 「沒什麼啦~ 不過就是因為我有去上過瑋瑋老師的科教館課程阿~~ 」哈哈哈~~ 

 

科教館的展覽實在有夠豐富,要不是因為妹妹,我們還真是不會發現這個由國家實驗研究院所主辦為期三年的常設展,「科學家的秘密基地」。

目前展出的有


太空中心展區推出互動遊戲,在這裡安裝了迷你衛星地面接收站,以及等比例縮小的福爾摩沙一、二、三、五、七號衛星模型。

台灣經常面臨地震威脅,國震中心以模型表現建築受震樣態,以及各種隔減震技術與監測系統;

🌊海洋中心以海圖呈現國內最大海洋研究船 勵進 Legend 航跡與深海探索影片,

 

【展覽資訊】

📍費用:免費參觀

📍展期:2023.3.14~2026.3.13 ;每半年更新展品

📍地點:台灣科學教育館(台北市士林區士商路189號)

📍展場位置:科教館8F東南側扇形展場

//////////////////////////////////////////////////////////////////////////////

 

更多即時更新請見粉絲頁,歡迎加入 In my 3 place 喔~~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李小火 的頭像
    李小火

    旅行般生活著吧!

    李小火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